315前夕,“成都七中实验学校”给学生喂猪食事件,被学生家长曝光,食品安全问题,被推向全民讨论的风口。
孩子在校的饮食隐患牵动了千万家长的心。
大量腐烂食物被曝光
3月12日,有家长在网上爆料,成都七中实验小学该校食堂的食品发霉变质,坑害学生。随后网上曝光出大量触目惊心的图片。
家长爆料“重要证据”
长满霉菌的馒头、严重变质的过期肉、污乱不堪的后厨,一张张照片看得人,触目惊心般地恶心。隔着照片,仿佛都能闻到这个学校食堂里弥漫的酸腐味儿。这些狗都不吃的东西,却成了几百名正在长身体的孩子的“营养餐”。
虽然成都政府监管部门已经开始介入调查,涉事的问题食品材料已经被封存送检,学校方面也出台了解决问题的措施,整个事件正在向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。
即便这样,家长们依然怒气难消。
名校只是食品安全的冰山一角
学校食品安全问题一直牵动社会各界关心,曾多次引发轩然大波。
2015年7月,云南一幼儿园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,83个孩子入院检查治疗;同年9月内蒙古一学校疑似饮用水污染,致14名学生住院。
2014年5月,海口一幼儿园发生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,69人符合疑似食物中毒病例。如此看来,在校学生“舌尖上的安全”的确令人忧心。
某国际学校“营养餐”严重不合实际
在网上搜索相关关键词 “学校食堂食品变质 行政罚款”,可得大量案例,涉及腐蚀的大米、副食、调味品,等等。很多家长交了昂贵的学费,把孩子送到一流的学校,为孩子选择最好的餐标,殊不知,谁能料到,在充溢着阳光的校园里,竟会有如此黑心的后厨。
孩子的饮食问题不仅得不到保障,反而成为无良企业追求高利润的战场,利欲熏心的产物。
这样的健康隐患蔓延在校园里, 引发社交平台上近万次转发和家长们普遍的恐慌情绪,如何医治这种恐慌?
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亟待解决
这些事件的背后,归根到底,都是因为食品安全的流程,始终没有做到严格的监管。学校自身疏于管理,家长也欠缺食品安全意识,把孩子饮食问题的的监管权无条件交给学校。
孩子在校饮食
直到极其恶性的事件发生后,再进行全面彻查,只是对其中几个责任人进行处理,无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。
而且,孩子的身体已经病了,再想着亡羊补牢,还来得及吗?
就像此次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事件,显然学校在监督供应商的环节,就出了问题。学校将食堂承包给第三方企业,就完全不管,也不再对孩子的饮食安全负责任了。
而家长的监督,也缺席了。
资本总是逐利的,在经济利益面前,食品安全的天平往往是失衡的,企业的盈利会被凌驾于健康之前。但对在校的孩子来说,他们对于食品是没有选择力的。
要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,保障校园食品安全,必须要采取“零容忍”态度,建立起严格的监控系统,强化卫生管理,落实安全责任机制。
学校自身严格监制食品安全,同样要保证家长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拥有知情权、建议权、监督权和参与管理权。
直播建立强大舆论体系
而今,随着直播场景的广泛运用,直播已经深入校园。将直播运用在学校后厨的监控中,建立起强大的社交舆论体系,就能有效解决家长与学校之间由于信息断层,信任和监督的问题。
学校细化直播监控的重点对象、区域,明确负责人管理维护直播监控、保管监控记录、记录保存多长时间等也应制度化。
同时,在社交平台对每日的资金消耗和相关菜品的备货、学生饮食情况进行公示,打破封闭管理。
直播监控
在实时呈现食堂后厨的情况下,家长们通过直播,看见孩子在学校的饮食状况, 强化社会对食品安全的监督,建立起全社会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督,由大众监督孩子在校安全。
多个直播案例场景在校园中的应用,都在充分说明,这样的渠道不仅保障了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的知情权,也逐渐成为家长与学校良性对话的窗口。
直播+幼儿园,降低家长对 “虐童事件”的隐忧
由于社会多起“虐童事件”的发生,很多家长在为孩子寻找幼儿园时,很多家长对幼儿园有出自本能的不信任,再加上媒体上报道,加剧了他们隐忧。
安乔国际双语幼儿园,为降低家长对于孩子在幼儿园安全的隐忧,引入直播进幼儿园。
一是可以让家长们了解幼儿活动的真实情况;二是一定程度的让幼儿园开放监管,让幼儿园向家长开放,如学校环境、孩子在校表现等都能通过直播实时了解。
而对于学校来说,与学生家长保持稳定的联系,能有效的促进教学展开和提升幼儿园的影响。
香港中文大学 开 “另类”新生家长会
在如今,社会的加速发展让大部分家长忙于事业,很难抽身去关注孩子的教育,更不用说去参加一场“家长会”,大部分情况都是由老人代劳。
直播的应用,则有效的拉近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。2017年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就利用直播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迎新周系列活动,通过直播,邀请入学新生的家长,参与大学开学的第一场“家长会”。
总结
社会化监督是手段,重点是以此让学校在透明化的制度下,形成建良好、有效的管理制度,真正为学生的学习、健康负责,让学生能在健康安全的校园里成长。